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 考举计划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却没有想到那么深远,此时经刘宏一说,他思绪散开,倒是变得憧憬起来。

    若真是如此,那将是一个文治粲然的盛世,一个政令必定全出于朝廷的真正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

    而不像现在,皇权不下乡,州郡尾大不掉,封疆大吏阳奉阴违,豪强世家雄霸地方。

    当前,察举之下,各公府征辟人才,再由中央朝廷任命为郡县长官,而郡县之幕僚、属吏全各自招募。

    看似由上而下,一层层受控于朝廷及天子,事实上朝廷对地方的约束性并不大。

    真正掌控郡县的,明面上是由郡守、县令及地方小吏所组成的地方官府,实质上大半话语权都操纵在各地宗族豪强手中。

    若郡县长官心向朝廷还好,否则每个郡县就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小封国。

    而若郡县百石小吏也由中央朝廷任命,那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大大加强,使朝廷乃至于天子的触角延伸到大汉疆域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这办得到吗?”蔡邕喃喃自语。

    旋即他抬起头,却正看到刘宏那明亮而充满自信的眼睛。

    蔡邕心下颤动,不敢对视,于是低头拜道:

    “陛下雄才大略,邕敬佩不已!对于陛下之构想,亦心向往之,只是邕以为,此举阻力太大,要实现太难。”

    “呵呵!”刘宏笑道,“所以朕才说要以有生之年去实现。

    朕不会因为阻力大而不去做,朕相信卿也不是因为畏难而退缩之人。

    谁都知道整顿吏治难,朝臣们大多选择视而不见,而你蔡邕却逆难而上,从未放弃努力。

    这就是朕之所以选择卿来商讨考举之事的原因。

    朕知道卿与朕是同一类人,做一件事不是看其是否有难度,而是该不该去做。

    卿以为呢?”

    “陛下!”蔡邕眼眶微红,“臣叩谢陛下之赏识与信任,唯有以死为报!”

    “蔡卿请起,言重了!朕不需卿死,只要卿理解朕,愿与朕一起兴复大汉就够了。”刘宏上前扶起蔡邕。

    不得不说,文青就是好忽悠,噢不,是容易说服。

    文青大多有着矫情、执拗、情绪化、神经质等毛病,但同时可能又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坚持、有担当的四有青年。

    蔡邕恰恰就是这样的四有文青,这就是刘宏为什么选择蔡邕来主持殿试事宜的原因。

    当初刘宏考虑此人选时,首选其实是卢植,卢植在士林中比蔡邕名气声望更大,人脉人缘更广,办事能力更强,而且供职于尚书台,尚书台的选部才是真正有人事发言权的实权部门。

    可最终刘宏还是以蔡邕取代了卢植,因为刘宏觉得这两人虽然都有忠心,也都是直臣,但蔡邕却能做孤臣。

    而卢植不行,卢植身上作为士族阵营的烙印更重,在面临站汉天子还是士族的问题时,卢植没有蔡邕坚决,为人处事也没有蔡邕纯粹。

    果然,蔡邕没有让刘宏失望。

    “邕愿为实现陛下之宏图伟业而肝脑涂地!”蔡邕信誓旦旦。

    “不必如此。”刘宏回身坐下,浅笑道:

    “其实吧,要实现全面考举虽不容易,却也没有那么难,只是需要做长期的计划,一步步去实现。

    而此次殿试就是整个计划最关键的第一步,只要这一步成功了,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刘宏没有详细解释他的计划,蔡邕也知趣地不追问。

    蔡邕此时已然知道,面前的这位年轻天子要比他更具深谋远虑,既然如此,他只要遵旨而行就够了。

    话说回来,刘宏虽然看似很急切地将考举拿出来灌输给蔡邕,但刘宏自己心里却并没有要很快实施的想法。

    一是他需要时间去培育一个足以与察举制既得利益方相抗衡的考举支持方,比如蔡邕,再比如此次殿试及第者。

    二是刘宏很清楚目前的大汉朝还不适合进行全面考举,或者说即便实施了也不是他想要的考举。

    因为民众知识普及率不够,知识资源全垄断在了豪门望族手中。

    考举虽然是公平地比拼成绩,但连读书机会都难得的普通寒门士子和平民,与从小泡在书简堆中、受精英教育的世家子同时参考,其结果不言而喻。

    那时考举结果依然会和现在一般无二,依然是豪门的囊中之物。

    所以在没有解决知识资源的重新分配、扩散普及之前,考举与察举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最终得利者还是那一小撮人。

    那么如何做到知识资源的再分配和扩大化?

    对于刘宏这个穿越者来说答案很明确,当然道路也很漫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